老人家年紀大了,藥愈吃愈多,然而身體代謝慢,藥物影響專注力、記憶的副作用很容易發作在身上。長期研究失智症的醫師劉秀枝建議,懷疑長輩出現失智症狀,不妨先檢視是否因多重用藥產生的短期狀況,並與醫生討論減量、換藥的空間。

懷疑長輩失智症,尤其是病程發展快速時,要先考慮是否有「可逆」(可緩解)的因素,比如:憂鬱症、腦外傷與藥物的影響等。因此,要把最近在吃的藥拿出來檢查,看看是不是藥物的副作用。文獻報導,在疑似患了失智症的病人中,約有百分之二到十二的比例,其實是藥物的副作用造成的。

有許多藥物會影響專注力和記性,甚至會造成精神恍惚,或者出現幻覺。雖然這些副作用發生的機率低,而且是因人而異,但老年人因藥物代謝慢,比較容易出現。

這些藥物包括:抗乙醯膽鹼、抗組織胺(如感冒藥),抗精神、抗憂鬱、抗癲癇藥物,鎮靜劑、安眠藥,甚至是某些止痛劑等都是神經科和精神科的常用藥物。

但要強調的是,這些藥物都有它們的重要療效,副作用發生的機率也不高,不要因為擔心副作用而不敢吃。如果出現了副作用,先和醫師討論,再決定是否要減量、停藥或換藥。

用藥「清爽」,才能有具體療效

年紀大了,身上常常不只有一種慢性病,因此難免同時得吃多種不同的藥,加上隨時會發生新的大小病症,如感冒、便祕或肺炎等,又加了新藥。如此多重、甚至重複用藥,加上藥物之間的交互作用等,容易導致新的問題。

以下是一個女兒為八十二歲的母親細心記錄的用藥筆記,很多人可能覺得讀起來很熟悉。

每次媽媽去看醫生時,會跟醫生說她早上頭暈,晚上多夢、亂想,睡不好,還有前一天沒排便,有胃酸,會吐……於是藥一粒粒地加,只要她說一個症狀,醫生就可能加些什麼藥。

吃藥吃了六、七年,她身上的各種症狀還是都在。

一年前,醫生幫她換了一種新的安眠藥,結果我媽退化的反應嚇到我了。我發現原來她一天到晚說頭暈,可能是因為吃了那些藥!所以我們兄妹自作主張(先做了再說,怕醫生不同意):一粒粒停藥,先停掉安眠藥,再停抗焦慮藥,也有些藥是先減量。總之,這一個月已減到只吃抑制胃酸和降血壓的藥,共三粒半。

三個月來,我媽變得比較有想法、有意見,腦袋愈來愈清醒,也比較少聽她說頭暈了。 我們兄妹還在觀察她,希望我們是對的。

老人家的用藥「清爽」,才能看到具體療效,並減少對於所用藥物的不良反應。

平時就做到這四點,更能夠掌握藥物

有時在門診的診間,家屬會把老人家所有的藥都倒出來,一一問我們哪些藥非吃不可、哪些可以停掉,只是這非常耗時,如果平常就能注意、預防,效果會更好,不妨從這四點去思考:

一、在同一家醫院看診

縱使看不同的科別,但是在病歷裡都有用藥紀錄,尤其現在是電腦作業,容易管控,也比較不會對病人重複給藥。

二、抄寫藥名與劑量,或者用手機照相存起來

同樣的藥物,各家廠商會有不同的商品名,所以抄寫藥名時,還要包括藥物的英文學名,好正確溝通。更不要只帶紅、黃、藍、白的各式藥物到門診,沒有包裝、沒有藥袋,因為光憑藥物的外表,醫師是認不出藥名的!

三、了解為何要吃這種藥,以及它有什麼副作用

雖然醫師會解釋,藥袋上也有藥的適應症和副作用,但門診時間有限,往往無法全面解說。所以最好詳讀藥品的使用說明書,或者上網進一步了解。但不要被列出的眾多副作用嚇到了。事先了解,主要是為了萬一出現某種症狀時,我們會知道是藥物的副作用,而不會以為又得了另一種病。輕微的副作用可不處理,若嚴重則需提早就醫。

四、不是每一種藥都可以自行停用

像是治療心律不整、預防心肌梗塞和腦中風、抗高血壓的藥物,不能自行停用。若來不及去看診而要自行停掉其他藥時,請記得:一次只停一種藥,觀察一段時間後,確定沒問題時,再停第二種藥。當發現有些藥不必服用時,不妨請醫師不要再開,以節省醫療資源。

總之,用藥需要觀察藥物的療效和副作用,耐心地做必要的調整,找到醫病溝通的甜蜜點,才能達到治病的目的。

作者介紹|劉秀枝醫師

前台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國立陽明大學臨床兼任教授,為國內失智症領域的權威,也是《聯合報》「元氣周報」、《康健雜誌》的專欄作家。

59歲時,她依規劃好的人生時間表從醫療第一線退下,專業上,她「退而不休」,繼續擔任台北榮總特約醫師、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神經學科兼任教授級臨床教師,致力於推廣民眾了解失智症,正視失智症對於患者、照顧者乃至於社會所帶來的影響。

*本文摘自寶瓶文化《把時間留給自己》,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都是想要珍藏的好文,若是侵權請告知會立刻撤下: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肯肯小姐 的頭像
    肯肯小姐

    CHU LE CHANNEL 啾蕾頻道

    肯肯小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