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好習慣養成術:培養睡眠好習慣,四個月大就要開始

每個孩子都能好好睡覺,關鍵在寶寶四個月大時就協助建立睡眠儀式,一至三歲要固定上床的時間,三到六歲直接溝通睡覺的好處。

根據醫學研究指出,睡眠的確是促進寶寶身體與大腦生長的重要關鍵。

對寶寶有幾個方面的影響:刺激生長激素,促進大腦發育,提升免疫力、學習力與記憶力,促進身體新陳代謝、預防心血管疾病等。

此外,睡眠足夠的人,也較不易發胖。

日本研究發現,一天睡十個小時以上的三歲孩童,僅有一二%的比例到了國一發胖,而一天睡眠低於九小時的孩子,則有二○%的比例發胖。

可見睡不夠的孩子,肥胖風險度比睡眠充足的孩子約增加一.七倍。

這是由於孩子睡眠時間不足,可能造成分解脂肪功能的荷爾蒙減少,成為肥胖的原因之一。

而不同年齡層孩子的睡眠需求量不同:

剛出生孩子一天幾乎三分之二,約十八小時都在睡覺,其中包含白天的睡眠時間可達八小時。

而一歲孩子約需十四到十五個小時,

三歲需十二個小時,六歲需十一個小時。

其中,孩子三歲以後,只要不影響晚上的睡眠品質,白天睡不睡覺其實都無妨,父母可依孩子當天的生理需求決定。

AGE 0-1

寶寶出生後,由於剛從黑矇矇的媽媽子宮中來到人世,加上視力尚未完全發育,因此常見的新生兒作息是日夜顛倒,白天一直睡覺,晚上卻精力充沛。這時父母要調整好心態,才能以愉快心情面對孩子的睡眠大戰。

不過,慢慢跟著大人作息後,大部分孩子三個月過後,就能進入白天比晚上清醒時間多的狀態,大約四個月就能一覺到天亮,父母便能大大鬆一口氣。

基本上,對零到一歲孩子而言,睡覺非常重要,這階段的孩子也應該花最多時間在維持睡眠的品質。

同時,孩子三到四個月過後,便可以開始培養睡眠的好習慣,包括:睡眠時間充足、自行入睡、快速入睡,睡夢中不要常常驚醒等,這些都可透過方法讓孩子得到更好的睡眠品質。

1建立孩子睡前儀式

基本上,晚上九點以前入睡是寶寶最佳的睡眠時間,而父母可以每天晚上八點過後,就讓寶寶處在安靜的環境中,並幫寶寶建立固定的睡前儀式,寶寶會習慣做完睡前儀式的下一個動作是睡覺。

睡前儀式建議以靜態活動為主,譬如泡熱水澡、喝牛奶、寶寶按摩、輕聲說故事等,要避免會讓寶寶感到亢奮的活動。

2減少半夜抱起孩子的機會

面對零到一歲的孩子,有些媽媽半夜聽到孩子哭,下意識就會立刻抱著寶寶哄,其實這反而會打斷寶寶的睡眠狀態。

因此,當你確定寶寶沒有健康或安全的疑慮時,寶寶半夜哭,有時候只是作夢,媽媽不要立刻抱起來,只要輕拍安撫,大部分寶寶都能再度入睡。

3不要抱著孩子哄睡

至於要不要抱著孩子哄睡,其實各有說法,但基本原則都是先判斷寶寶哭的當時,是否有不舒服,一旦排除了生理的不適,就可以不要一直抱。

同時要抓緊孩子的睡眠時間點,不要等到寶寶入睡了,再抱上床,反而容易驚醒寶寶,造成寶寶哭鬧,大人也會覺得又要重新哄一次,而疲累不堪。

寶寶最好的上床時間點是寶寶有睡意,但還沒有真正入睡的時刻

而且當你準備培養寶寶睡眠習慣時,就要訓練寶寶自行入睡,

也就是將尚未睡著的寶寶放到嬰兒床,大人只需要在旁輕輕安撫或拍一拍,或只要陪著寶寶一起待在房間裡面即可。

很多媽媽會問:如果寶寶一放下就哭怎麼辦?專家則認為,如果一開始就不要抱著入睡,就不會有一放上床就哭的困擾。而且孩子一放手就哭,常是因為沒有安全感,建議可以在寶寶的床頭放上媽媽的衣服、枕頭套等,讓他們透過嗅覺,感覺媽媽就在身邊。

AGE 1-3

基本上,一到三歲的孩子已經能夠完全進入自行入睡狀態,睡眠時間也大致固定,而且孩子喝了睡前奶與刷完牙後,半夜都不需要再喝牛奶或母奶。

而隨著孩子生理機能成長,一到三歲孩子也開始要進行一些睡覺行為的改變,譬如戒奶嘴,由於一到兩歲是孩子長牙的高峰期,孩子如果一整晚含著奶嘴睡覺,有可能會影響牙齒生長。

此外,當孩子兩歲過後,嬰兒床的大小可能已經不足愛翻身孩子的睡眠範圍,因此,兩到三歲孩子可從嬰兒床換到一般床睡覺,但有些孩子很敏感,換了床就會睡不著,父母可在床頭放孩子喜愛的、可增加孩子安全感的玩具、枕頭或被子,再視孩子狀況而逐步調整。

也提醒父母,若孩子換床睡覺,要做好安全措施,孩子才不會半夜翻身滾下床而受傷。

1戒掉吃奶嘴等習慣

想讓孩子安穩的一覺到天亮,就要去除掉會中斷孩子睡覺的干擾,譬如有些孩子本來吸著奶嘴睡覺,半夜奶嘴突然掉了,就會大哭,而影響睡眠。對此,不妨在孩子入睡前就戒掉孩子吃奶嘴習慣,就不會有干擾的問題。

戒奶嘴必須靠父母的堅定意志,再找出對策,譬如透過繪本跟孩子說,寶寶長大了,就不能吃奶嘴,或當下轉移孩子注意力,或提供孩子可理解、立即可得到的誘因,增加孩子的內在動機。

2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有些孩子不想睡覺的原因是來自與媽媽分開的分離焦慮症,對此,可採取一些方式緩解孩子的焦慮,包括:睡前給孩子一個大擁抱,說一些親密話語,讓孩子知道,就算睡覺了,媽媽也會一直陪在身邊。

或者可給與一些安撫物,當成陪孩子睡覺的朋友,來增加孩子的安全感,譬如媽媽的衣服,孩子喜愛的玩具、枕頭與被子等,通常孩子抱著安撫物會比較好入睡。

3固定孩子的睡眠時間

雖然一般建議孩子晚上九點以前要入睡可得到最好的睡眠品質,但事實上,每個孩子想睡覺的時間並非一定相同。基本上,孩子的睡眠時間是以孩子可在十五分鐘內入睡的時間為基準,只要孩子睡眠時間足夠,進入熟睡狀態也不超過晚上十一點,父母有時也可放寬心,按照孩子的生理時鐘,訓練孩子的睡覺好習慣。

 

AGE 3-6

三到六歲孩子已漸漸成熟,具有認知與判斷力,父母可跟孩子直接溝通養成睡覺好習慣的好處,藉此增加孩子的內在動機。

不過,跟孩子溝通好處可能不是身體健康的抽象概念,而是孩子具體可見的好處,譬如可以長得跟誰一樣高,可得到媽媽的蓋章,集滿一百個章能獲得哪一樣玩具等。

此外,由於五、六歲孩子的睡眠時間已不需要像寶寶那麼長,他們有時不睡覺是因為他們還有能量,因此建議父母不用刻意讓這個階段的孩子睡午覺。傍晚時,也可帶孩子去校園或公園跑一跑,消耗孩子身上多餘的能量。

整體而言,隨著孩子生理機能發展,五到六歲孩子已經不太會滾下床,這時就可以試著讓孩子自己在獨立的房間睡覺。不過剛開始,孩子可能也會有分離焦慮症,增加孩子安全感也是重要的對策。

 

1建立孩子對睡眠的認知

透過講故事的方式,讓孩子認知為什麼人要睡覺。譬如為什麼早上會覺得沒精神?為什麼老師教的功課都記不住?為什麼某某某同學長得那麼高?透過孩子周遭的人事物,讓孩子親身認知人為什麼要睡覺的重要與意義。

 

2訓練孩子睡自己的房間

第一步是讓孩子做好心理準備,理解長大了要自己睡覺,父母要用情緒安撫的方式,切忌操之過急,否則會造成孩子焦慮。第二步,採取循序漸進方式,讓孩子漸漸熟悉自己睡覺的感覺,譬如從跟媽媽同房同床開始,再到同房不同床,然後不同房不同床。第三步,讓孩子自己布置有安全感的睡眠環境,譬如機器人、娃娃等,才不覺得自己是孤單的。

 

3建立作息時間表

基本上,五到六歲孩子,已經慢慢學會看時鐘,這時媽媽可以讓孩子清楚知道自己每天的作息表。譬如晚上七點吃晚餐,八點洗澡,九點上床睡覺,當孩子清楚知道自己每天晚上九點必須睡覺,他們會做好心理準備。

當然,孩子難免會貪玩或賴皮,媽媽可在旁隨時提醒作息表,事先提醒孩子:再過三十分鐘要睡覺,玩具再玩十分鐘後,我們就要進房間準備講故事與睡覺。

有時,也可親子雙方共同討論生活作息表,同時建議父母先暫時放下手邊事務,與孩子共同來執行約定,效果會更好。

要養成良好的生活規律,睡眠是一大關鍵。俗話說:「一暝大一寸」,成長旺盛的孩子白天若能活潑地在戶外跑跑跳跳,晚上就可進入深沉的睡眠。到底孩子需要多少睡眠時間呢?

孩子所需的睡眠時間

當孩子還是小嬰兒的時候,常常睡了又起,起了又睡,不斷重複著短暫的睡眠,但請至少讓孩子睡足16個小時。一旦孩子斷奶,慢慢地能吃正常食物後,體格也會逐漸茁壯,之後就能透過運動培養體力,而有了一定的體力,睡眠時間自然也跟著減少。

到了5 6歲左右,孩子的腦部已發展至一定程度,身體也有足夠的體力,所以不睡覺仍有精神的時間也會增加,即使不睡午覺也能活潑地玩到下午。不過,體力尚且不足的孩子在嬰幼兒時期後半段至兒童期這段時間,仍然需要午睡恢復體力。

到了5歲左右,孩子的生理時鐘會讓他在晚上8點之後開始想睡覺,這時孩子的身體晚上最少需要睡10個小時,加上午睡,總計是睡11個小時。

孩子們在白天看到的事物,聽到的聲音,都會轉換成大腦裡的資訊。

睡覺的時候,大腦會開始整理這些記憶,而疲勞了一整天的大腦也得以休息與回復。

腦部將在這個反覆的過程中逐漸發育。

媽媽與爸爸可能也有過這樣的體驗,考試前一晚熬夜讀書,或許能勉強應付隔天的考試,卻往往是考完就忘了,完全無法成為穩定的學力。

用功讀書,充分睡眠,讓知識成為記憶,並重複這個過程,才能培養出紮實的學力。

聰明的孩子會讓自己睡飽,讓所有資訊成為大腦裡的長久記憶。為此,請家長讓孩子得到充足的睡眠喔。

午睡扮演的重要角色

孩子的大腦會在上午玩耍的過程慢慢升溫,其升高的程度有過熱的趨勢,為了避免孩子的腦部太熱,就需要利用午睡讓腦部休息。當孩子具有一定的體力,不睡午覺也能活潑地玩,但是體力不足的孩子則需要透過午睡讓腦部降溫,回復到正常的體溫規律。經常聽到有些媽媽怕孩子睡了午覺,晚上就不肯睡覺哭鬧,所以不讓孩子睡午覺,但是若不在需要休息的時間讓腦部休息,自律神經的功能有可能慢慢下降,荷爾蒙的分泌規律也可能變得紊亂。

若孩子不想睡午覺,也不用太過勉強,但最好還是替孩子打造一個讓大腦得以歇息的安靜時間(Quiet Time)。

成長所需的荷爾蒙會在晚上睡覺的時候分泌

晚上睡的香,早上醒來後開始活動的生活規律,與腦內分泌荷爾蒙息息相關。

當腦內分泌出促睡的荷爾蒙,人體的脈搏、體溫與血壓也會隨之下滑,睡眠與清醒的規律也得以調整,讓人自然而然地進入夢鄉。

人若健康,促睡荷爾蒙的分泌會在凌晨12 點左右達到巔峰,讓腦部的溫度慢慢下滑,使人體進入熟睡的狀態。此外,晚上熟睡之際,成長激素也會持續分泌。清晨之際,腦部會分泌足以因應白天活動、讓人充滿活力與鬥志的荷爾蒙,此時腦部的溫度會因此逐步上升,也會變得更加清醒。而體溫也會跟著上升,達到暖身的效果。

 

作者: 小兒感染科 黃瑽寧 (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粉絲團)

2018-05-15 (已於2018-07更新)

 

對兒童而言,睡覺時間是一種情緒上的轉折,因為一旦進入睡眠將是一天當中與父母親最長的分離時間。也有孩子曾向媽媽表達:「我睡不著,因為我閉上眼就看不到你了,我會想念媽媽。」所以專心回應孩子的話語,讓孩子能帶著安全感,心滿意足的進入夢鄉比任何睡前儀式更重要。

 

睡眠沒有什麼標準作法,在台灣這個多元社會,每個家庭可能都採取不同的的睡眠模式:有和父母同房不同床的,也有獨立房間自己睡的,當然親子同床共眠者也不在少數。但不管採取什麼睡眠方式,你會發現父母對孩子,永遠就只有三個期待:

第一、躺上床趕快睡著

第二、睡著後半夜不要一直醒

第三、晚上能睡足十個小時,甚至更長

然而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一件怪事,就是每次只要媽媽晚上「還有事情要忙」,或是緊張「隔天需要早起工作」,孩子當晚反而不容易哄睡,好像故意就是要跟你唱反調似的。倒是那些無壓力的夜晚,父母純粹跟孩子聊聊天,摸摸臉,欸,他們竟然就不小心睡著了。

睡前儀式帶給孩子安全感

聖經有一句話說:「不要含怒到日落。」孩子白天如果有被訓斥,處罰,或種種不愉快的遭遇,他都會把這些負面情緒埋藏在大腦裡,直到睡前才開始對媽媽撒嬌,耍賴,或者抗拒上床,這些行為背後代表的OS都是:「我不要睡覺,因為我今天還沒開心到!」

這就是睡前儀式的重要性。為什麼要有睡前儀式?就是希望帶給孩子一天完美的ending,而孩子心目中的完美ending就是:「媽媽能原諒我今天犯的錯,告訴我她愛我,願意無條件接納我,這樣我才能安心入睡」。所以睡前儀式若純粹虛應故事,急著想讓流程趕快走完,反而是沒有效果的。這就是為什麼媽媽若晚上還有其他事要忙,心不在焉,急吼吼的想哄睡孩子睡著,在這種「人在心不在」的氣氛之下,睡前儀式注定是要失敗的。

在美國賓州大學Douglas Teti教授的研究中,就證實了這一個理論。他發現可輕鬆哄寶寶入睡的母親,會有一些特質,比如說這些母親在睡前抱著這些嬰兒哺乳時,會一邊注視著寶寶的臉,一邊回應寶寶所發出的聲音。當寶寶皺眉頭唉哼時,媽媽會立刻溫柔的回應"It's OK"。當孩子偷瞄媽媽有沒有在看他時,媽媽會讓寶寶知道「我也在看你」。孩子對床邊故事稍微表示不耐煩時,媽媽會給予適時的回應。這樣的互動之下,孩子心裡踏實了,很容易就進入夢鄉。

而另一組母親,對著兩歲大的小孩讀床邊故事,小孩已經不耐煩到跑下床了,她們還是硬要孩子上床把故事聽完。這些孩子平均離開床舖4次,被抓回來4次,入睡困難,睡前儀式形同虛設,一點效果也沒有。研究者也發現,江湖上很多號稱可以讓寶寶安靜的睡前活動,只要父母心不在焉,最後通通都沒什麼用處。

這些結論再次證明:睡前儀式的重點,根本就不是在於順序或動作,而是孩子有沒有接受到媽媽情感上的交流,若有感到被重視,很有安全感,這樣才比較容易入睡。

睡前的情感糾結

對寶寶而言,睡覺時間是一種情緒上的轉折,因為他將面臨一天當中與父母親最長的分離時間。比較早說話的幼兒,甚至會明確的告訴媽媽:「我睡不著,因為我閉上眼就看不到你了,我會想念媽媽。」

身為家長,我當然非常能夠同理,父母心中總有100個待辦事項,必須等孩子睡著後處理。然而我們也心知肚明,父母與孩子對於睡覺的這場角力賽,最後一定是寶寶勝出。既然如此,當我們哄睡孩子的時候,還是暫時放下一切凡塵俗事吧!專心跟孩子說故事,悉心回應孩子的話語,讓他能帶著安全感,心滿意足的進入夢鄉,這也是為人父母的成就感之一啊!

作者: 小兒感染科 黃瑽寧 (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粉絲團)

2018-07-16

嬰幼兒的睡眠問題,是我開始成為「網路醫生」以來,幾乎天天都會收到的問題,家長們之所以困擾,除了是擔心寶寶的健康,有一部份也是因為自己快要崩潰了。有些人會問「睡眠訓練真的有效嗎?多久能看到效果?」這篇文章就來回答爸媽最想知道的兩個問題。

 

親子天下資料

今天如果有個「睡眠精靈神燈」,可以讓媽媽許三個和寶寶睡眠相關的願望,很多人應該會這樣祈求:

一、寶寶躺下後快點睡著

二、半夜不要一直醒來討奶或哭鬧

三、一整天睡眠時間要足夠

家長們對於孩子睡眠品質的期待,除了是擔心寶寶的健康,有一部份也是因為自己快要崩潰了啊。

根據研究顯示,嬰兒如果半夜睡眠品質不佳,的確會提高父母的壓力指數,造成體力無法負荷,心情越來越憂鬱。這時候左鄰右舍的媽媽就會開始說「唉呀,你要狠下心,訓練寶寶自己睡,你看我家的寶寶等等等」聽起來真的很誘人,可是嬰幼兒的睡眠訓練真的有效嗎?多久能看到效果呢?

嬰幼兒睡眠訓練
嬰幼兒的睡眠訓練英文叫做behavioral sleep intervention (BSI),然而並不是說每個家長都需要執行這項功課,基本上如果媽媽和寶寶的睡眠沒有嚴重的相互干擾,那當然就沒啥好訓練的。但是當嬰幼兒半夜醒來的次數與頻率,已經讓父母難以忍受的話,或許就可以試著BSI訓練看看,讓寶寶自己睡嬰兒床,自己安撫入睡。

上個月我讀到一項美國四所大學共同發表相關的研究,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嬰幼兒睡眠訓練的成效究竟好不好。

六百多名嬰幼兒父母,自願加入問卷調查,紀錄以前他們曾經使用過的睡眠訓練法,然後根據結果,將這些父母分為四種「訓練強度」類型:

一、鐵腕訓練,父母讓寶寶睡自己的房間,離開後就不會再進去安撫。

二、大家比較熟悉的百歲派,父母關燈後就離開,但如果寶寶哭得太悽慘,會安靜的進房安撫。

三、媽媽陪在房間,但是不主動安撫寶寶。

四、正常派,媽媽陪在房間,會給予寶寶基本的安撫,比如說輕輕拍。

不論哪一種方法都會成功
數據顯示,大部分的家長都是在寶寶六個月左右開始訓練(這也是我在教養微課堂所建議的時間點),而第一晚通常都是最難熬的,有超過四成的父母有極大的焦慮感,寶寶平均哭了43分鐘,哭累了才入眠。幸好在經過一週的堅持之後,寶寶哭泣的時間減少為僅僅8.5分鐘,並且只有5.2%的父母還處於高度焦慮感。

有趣的是,不論使用上述四種訓練方式的哪一種,兩週後寶寶幾乎都能成功自己入睡,晚上比較不會醒,而且比較可以睡在自己的房間或小床。寶寶晚上起來的次數從3-4次變為0-1次,半夜餵奶次數也明顯降低。總而言之,失敗為成功之母,但經過2-4週之後,幾乎所有的家長都能改善自己的睡眠品質。

睡眠方式因人而異,不用太過拘泥
這是一篇回溯性的問卷研究,因此作者並不是建議所有家長都要BSI,只是讓正在執行BSI的父母們,可以估計甚麼時候會達到目標。正如同我開頭所提醒,許多家長選擇睡眠訓練,是因為他們已經體力不支,或已經有憂鬱傾向等等。若妳是屬於親餵母奶,而且甘之若飴的媽媽,其實就保持現有的睡眠型態即可,根本毋須改變。

這篇研究也只是要告訴媽媽們,沒有哪一種是最好的嬰幼兒睡眠訓練方法,其實每一種都很有效,而寶寶沒有你想像的那麼脆弱,只要你可以度過那最難熬的第一週,並且持續堅持2-4週,就可以達成目標。另外要注意的是,太過極端的訓練方法,雖然可能讓寶寶睡眠時間的數據變漂亮,但是長期這種鐵腕的訓練方式,對孩子心理是否會有長遠的影響,是本篇文章沒有辦法回答的問題,也是我比較擔心的部分。

 

所以外來教養文化的輸入,其實是導致父母焦慮的第一元兇。

父母對待寶寶的方式,會影響寶寶的夜啼次數

好啦,既然我們已經處在一個多元文化的時代,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嚮往的教養模式,於是這就產生了第二個影響寶寶睡眠的因素:家長的個性與行為模式。

剛才說到親子共眠的寶寶,半夜起來次數會比較頻繁,於是延伸出有名的「百歲醫師派」,其實這當然不是百歲醫師發明的,但的確是一百多年前,一位霍特醫師(Emmett Holt)所提倡,他發明了一個詞叫做cry it out,也就是「哭完就好」,這個詞在台灣因被百歲醫師這本書而發揚光大。

百歲派的假說是,既然家長越介入寶寶的睡眠,寶寶就越依賴父母來幫助入睡,那麼我們就應該懂得訓練寶寶一個人入睡。所以喝完睡前奶,不要等到寶寶睡著,父母應該就先把寶寶放在嬰兒床上,說完晚安之後,迅速離開房間,讓寶寶哭,哭,哭到累,漸漸就學會安撫自己入睡。這過程容許寶寶吃奶嘴,聽音樂,抱玩偶,總之「生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只要確定床上沒有蛇,家長就可以放心了」。

「怎麼讓寶寶好好睡覺?」是我開始成為「網路醫生」以來,留言板中不斷出現的問題,應該算是新手父母排名第一的大哉問。究竟為什麼寶寶半夜會驚醒,會哭鬧?接下來的文章,就讓我跟各位說清楚講明白這個議題,以及目前醫學研究的少數成果。

忍耐,讓寶寶哭,哭完就好,通常爸爸比媽媽還在行。並不是說父親比較狠心,而是對於寶寶的哭聲,爸爸相對比較容易覺得「聽起來還算正常」,而媽媽則較容易擔憂「聽起來寶寶身體不太舒服」。想當然耳,當寶寶哭一陣子之後,通常都是媽媽受不了,開門進去探個究竟,這時候母子四目相對,寶寶更是衝上前去和母親相擁而泣,大、破、功。

這種故事我聽太多了,幾乎所有嘗試百歲醫師派的父母都有經驗,更慘的是因為每天晚上老是以「大破功」而收場,夫妻之間還會因為挫折感而爭吵,導致產後憂鬱惡化,連帶也造成夫妻睡眠品質惡化。

媽媽的憂鬱情緒,讓寶寶更加睡不安穩

「媽媽不開心,全家不開心」,多麼充滿智慧的一句話;同樣的,研究顯示,媽媽如果有憂鬱傾向,也是寶寶睡不好的因素之一。

有專家發現,不用等寶寶出生,光是懷孕時期,如果媽媽有憂鬱的傾向,就可以預測將來出生的寶寶睡眠品質不會太好,而且效果持續到三歲左右。澳洲也有類似的研究,發現3-6個月的寶寶如果睡不好,通常他們媽媽的生理或心理狀態,原本就有一些健康的問題。

不過大家應該可以發現,這種研究根本就是「雞生蛋,蛋生雞」的矛盾,很難帶給我們什麼明確的因果關係。所謂「雞生蛋」就是:媽媽有憂鬱傾向,表示她的憂鬱基因可能因此遺傳到寶寶,所以寶寶比較番、比較鬧,基本上也就是先天而來,跟媽媽教養的態度並無關連。而「蛋生雞」就是,姑且不論遺傳體質問題,基本上如果你家的寶寶每天晚上都哭醒好幾次,連續兩年都這樣鬧,媽媽就算本來沒有憂鬱症,也會被寶寶逼出憂鬱症來了。

有些媽媽雖然心裡想要替寶寶立界線,試圖在晚上的時候不要被寶寶情緒影響,自己卻罹患了「母親的分離焦慮症」,看不到寶寶就窮焦慮。比如說半夜時寶寶明明就睡的好好的,媽媽卻爬起來胡思亂想,半夜動不動進房間幫孩子蓋被,擦汗,換衣服,調冷氣溫度,然後寶寶就被吵醒了,哭鬧,生氣,討安撫。所以如果媽媽有這樣的強迫症,倒是需要練習自制忍耐,甚至尋求心理諮商的幫助,不要因為自己的情緒,而打擾到孩子的睡眠。

 

嬰兒先天的氣質與依附感需求

話說回來,根據現有的研究證據顯示,一旦寶寶被訓練成功自己入睡,半夜起來的頻率還真的比較低,不管是在六個月,一歲,兩歲,還是三歲,皆是如此。但是反過來說,家長也別太高估自己,以為是你教養有方,其實也許只是因為你運氣好,生出了氣質比較溫和的寶寶,放棄跟你抗議倒頭就睡,而不見得是父母的功勞!

如果今天寶寶是情緒比較激動的,哭起來聲嘶力竭的,而且可以持續一兩小時不停的,通常表示這樣的寶寶在依附感的需求上,也是比較焦慮的。有一項研究顯示,晚上睡眠品質較差的寶寶,他們的媽媽自己有57%,在童年時期也屬於焦慮依附型的氣質,顯示嬰兒的氣質與依附感也許根本是與生俱來,是很難一視同仁被訓練的。

不過寶寶對依附感的需求,並不是說媽媽白天多滿足一點,晚上就可以少滿足一點。根據觀察研究顯示,結果竟是完全相反:全職媽媽因為白天陪伴時間很多,會成為寶寶唯一的依附對象,如果晚上睡覺時剛好不在家,寶寶失去唯一的安全感來源,反而會哭的更慘,睡的更糟。這結論肯定會讓很多媽媽感到沮喪,覺得白天已經無時無刻的陪著寶寶,怎麼晚上想換個手休息一下也不行,搞的好像我背叛孩子一樣,真是沮喪加三級。很可惜事實就是如此,對寶寶的依附感而言,送佛就要送上西天,沒有中途換手這種邏輯。

 

要讓寶寶睡好好,沒有標準答案,只有適合妳的答案

看到這裡,相信很多家長是越讀越困惑:所以現在黃醫師,您的結論是要大家繼續百歲育兒的訓練,還是親密育兒的滿足寶寶依附感,才能讓寶寶晚上睡的好呢?這就是一開始我說的,這個問題在我的諮詢門診,不同的家庭,很可能會得到不同的答案。

通常在解決寶寶睡眠問題時,我會先把重點放在父母身上。比如說,我會觀察今天這位母親本身是焦慮的,還是冷靜的個性?父親在寶寶睡眠的問題上,又抱持著什麼態度?這個家庭對睡過夜的標準是什麼?寶寶是否有親餵母乳?這些問題都是我給予睡眠建議之前,所需要的重要資訊。

很多媽媽聽到我最後建議,「今天開始,妳就晚上恢復躺著哺乳,親子共眠,寶寶一哭,你就塞奶,他吃他的,妳睡妳的」,竟是鬆了一口氣,如釋重負。她們終於可以拋下那些令人困擾的罪惡感,好像沒有戒夜奶的媽媽就不是好媽媽的指控(甚至來自丈夫),重拾為母則強的自信。旁人也許會說「這樣一個晚上起來三、五次,不累嗎?」但對這位母親來說,半夜一直起來安撫哭泣的小孩更累,哺乳對他來說,只要能躺著餵奶,她甘之如飴。

當然,對於喝配方奶的寶寶,如果要媽媽半夜要一直起來泡奶,簡直是要命的折磨。所以對於某些家庭而言,我反而建議全家人,稍微把對寶寶的關注程度降低,藉由cry it out的睡眠訓練,讓寶寶在有限的陪伴之下自行入睡,父母可以好好休息,進而解救一下因睡眠不足而瀕臨崩潰的家庭氣氛,各退一步,皆大歡喜。

 

在訓練的過程中,我們也必須尊重寶寶的先天氣質,以及他的依附感需求程度,來決定最終的目標。比如說,有些寶寶只要睡在自己的小床上就感到安全,這樣的寶寶當然是隨便訓練一下就搞定了;然而其他的寶寶可能要看到媽媽才能入睡,有些要摸到媽媽才能入睡,有些要抱到媽媽,甚至吸到乳房才感到安心。所以父母親就要根據自己寶寶的需求,設定彼此都能接受的界線,看寶寶是否能接受這種程度的安撫而自行入睡,這些都是要嘗試過了才知道。

任何教養習題,都是過猶不及

讓寶寶予取予求,讓父母陷入憂鬱深淵,當然是不好;但讓寶寶哭到斷氣,進而失去依附感與安全感,更有可能造成他一生難以磨滅的傷害。所以說中庸之道,過猶不及,實在才是為人父母的最大課題。

Reference:
A. Sadeh et al. / Sleep Medicine Reviews 14 (2010) 89–9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肯肯小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