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 小兒感染科 黃瑽寧 (Good TV【愛+好醫生】)

2018-08-08

父母每天努力賺錢是理所當然,但是你知道嗎?當你與孩子相處時,如果仍沒有放下工作,連十個月大的嬰兒都知道你愛工作勝過愛他。

「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哪裡」,這句出自新約聖經馬太福音的智慧箴言,非常適用於提醒忙碌的父親們,而這裡的財寶不單單是金錢,乃泛指所有你所有在乎的物質生活。很多父親下班回了家,身體是陪在孩子身邊了,但心思卻想著「更重要的事」,比如說事業,比如說車子,比如說衣服。你猜幾個月的孩子看得出你真正在乎的東西?答案是十個月的嬰兒。

 

小玩偶喜歡黃色三角錐

哈佛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最近共同發表了一項非常有趣的觀察性研究。一群十個月大的小嬰兒,觀賞著卡通影片中,一隻可愛小玩偶的故事。小玩偶正在努力的追尋一座黃色的三角錐,路途上有許多的障礙需要克服;它必須翻越高牆、攀爬斜坡、跳過洞穴。小玩偶不論前方有多少攔阻,總是努力的去克服,為要接近那最終的目的地,也就是一個「黃色三角錐」。

接下來,輪到藍色方塊出場了。小玩偶也想要接近藍色方塊,它也願意翻越矮牆,願意走比較平緩的斜坡,跳躍小小的坑洞。但是,只要牆蓋得高一些、坡道斜一點、或是洞穴太寬,小玩偶就放棄不玩了,沒有非常的積極。

看完這兩系列的影片之後,最後來到「我愛紅娘」的大抉擇時刻:請問,當黃色三角錐與藍色方塊都伸出友誼的手時,小玩偶會選擇牽起哪一位的手,成為好朋友呢?

耗費越多努力,代表心裡越在乎

如果小玩偶牽起黃色三角錐,我想大家都不會太驚訝,因為這是一個美好的大結局。但是哈佛大學與MIT的研究者,偏偏故意讓小玩偶牽起藍色方塊,沒想到這群十個月的嬰兒們,個個都瞪大了眼睛,看著這難以置信的一幕!沒錯,連十個月的嬰兒都知道,小玩偶所做的一切努力,就是為了得到黃色三角錐,因此選擇藍色方塊是不合理的。

著名的法國通話小說《小王子》有一句經典台詞,書中的狐狸告訴小王子一個秘密:「你在玫瑰身上所花費的時間,讓你的玫瑰花變得如此重要。」浪漫的作者用他敏銳的觀察,寫下這段人性的特質。如今,實事求是的科學家,用科學研究的方法,證實大腦的確會將所付出的努力,正比於其心中的價值。而且這個與生俱來的先性,從十個月的大腦,就已經開始萌芽!

「花越多努力代表越在乎」的概念,可以用來預測人類的眾多行為模式,幫助人更認識自己的大腦運作,與瞭解其他人的心思意念。就像大人買東西時,看到某品牌的健康食品上寫著「來自太平洋上某孤島山上採集的稀世珍果」,人們會不自覺的認為,廠商願意花這麼多成本與心血,到這麼遙遠的地方找原料,這價值肯定不菲。在醫學上最有名的「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也是與價格成正比,意味著價格越昂貴,越耗時費工的療程,病人心裡就感覺越有成效。

孩子看得出父母珍愛的價值

話說回來,如果連十個月的嬰兒,都能根據小玩偶的努力,看得出它愛的是誰,那麼你認為孩子有可能看不出父母心中的「財寶」在哪裡嗎?父母每天努力賺錢是理所當然,但是如果與孩子相處時,都還放不下工作,連嬰兒都知道你愛工作勝過愛他。

從十個月開始,孩子近距離的觀察父母花最多心思與努力在什麼價值上,是賺錢?還是名聲?還是親情?友情?或是婚姻中的愛情?我們為人父母者,汲汲營營於什麼事情上,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就會知道,我們愛這件事情的程度,勝過其他一切。

【愛家顧問團】QA

 父親也願意參與育兒過程,但因為社會文化和夫妻分工的差異,而不知道怎麼著手做起,使得夫妻之間可能出現一點衝突,這時候父親應該要怎麼做呢?

根據接訪的結果,有的受訪父親會以積極介入的方式來練習育兒;而受訪母親表示,丈夫幫忙育兒的積極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糟糕。但這只是街訪的呈現,還有很多數的人的感受沒有表達出來。黃瑽寧醫師會在《愛+好醫生》節目這一集好爸爸升級版中,與【愛家顧問團】醫師一同探討,從懷孕期的準新手爸爸,到青春期的老手爸爸,各種心法大解析!媽媽們看了也會更知道如何跟爸爸一起互動喔!

Q如何讓爸爸在懷孕期間也能真實感受新生兒的存在呢?

A在密西根大學的一份研究指出,媽媽跟爸爸聽到嬰兒的聲音時,爸爸腦波的反應較媽媽還要平淡,說明了媽媽與嬰兒的相處還是比爸爸敏感的。爸爸確實不能親身感受到嬰兒的一舉一動,但是透過手放在媽媽的肚子上,或耳朵靠在腹部,都能夠使爸爸對於家中新成員有更多的刺激與感受。

在生活上,雙親可以在採買嬰兒用品、規劃未來親子活動時全程共同參與,爸爸也可以盡量嘗試著同理妻子懷孕的情緒,並從對方的回饋中知道其中甘苦。除了能催生對於新生兒即將到來的喜悅與連結,更能增進夫妻之間的情感。

Q如何避免夫妻在共同保育嬰兒時候的衝突呢?
A常常會有爸爸認為「餵奶不就是把奶瓶塞上去就好了嗎?」可是媽媽卻覺得爸爸太粗魯這樣的情況,常常演變成夫妻因為保育嬰兒的大小問題而吵架的窘境。其實這些狀況可以透過在媽媽懷孕期間就一起練習的方式來避免,一來是因為小孩還沒出生,所以失敗了或做不好沒有關係;二來是孩子出生後的狀況常常是連媽媽都自身難保,自然沒有心力去「容忍」他人不熟練的保育行為。

在孩子出生之前就做好準備努力練習怎麼餵奶,怎麼換尿布,真正要一起保育孩子的時候就比較不會手足無措了。主要照顧的一方也最好成為一個帶領的角色,避免夫妻其中一方成為保育幼兒的邊緣人,最重要的還是互相鼓勵提醒,因為夫妻雙方都非常需要鼓勵!

Q爸爸要怎麼了解甚麼時候要努力幫忙家務,甚麼時候要專心照顧孩子呢?
A在分擔家務跟陪伴孩子之間,常常會落入一個窘境:媽媽將孩子託付給爸爸,希望在自己出門期間對方能夠好好照顧孩子;回家後卻看到爸爸在洗碗,而沒有仔細看著孩子,媽媽便擔心要是孩子發生甚麼危險爸爸沒注意到怎麼辦?但爸爸認為自己明明是在分擔家務,而且孩子不就在那裏嗎?哪會有甚麼危險?所以為自己抱不平,一不小心就會演變成育兒衝突。

其實這樣的狀況多半是夫妻之間的溝通不夠明確的關係造成的,兩個人對於照顧幼兒的定義是有不同的,因此在某一方託付給另一方任務的時候,可以練習將指令或任務說得再明確一點。

以上面的狀況為例,媽媽可以在出門前說:「只要照顧孩子,陪他互動,抱抱他,注意他的安全就好了,其他家事我回家之後會做。」爸爸就會明白了;爸爸也可以多確認那些家務事可以幫忙,還是只要專心陪伴幼兒就好了,免得自己明明出於好意,卻被另一半碎碎念。夫妻雙方對於自己的需求,哪裡需要幫忙,以及雙方的分工都可以練習明確地表達給對方知道。

Q孩子慢慢長大的過程中,爸爸要怎麼在孩子不同的階段中與孩子相處?
A孩子的發展過程中,「遊戲」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家長對於遊戲的方式也許會有很多不一樣。在孩子小的時候,爸爸可以嘗試做「玩伴」,和孩子開心玩耍即可;再大一點的時候做孩子的「教練」,與孩子一起建立遊戲的規則;更大一點後,爸爸要做「頭目」,對於生活大小事都祝福孩子,也當個孩子的顧問。這樣循序漸進的過程中,與孩子的情感連結會非常深厚。

Q如果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爸爸缺席了,會有什麼樣的風險?
A孩子的依附在一歲左右開始建立,而且不只跟爸爸或跟媽媽,是對於家長們都會產生依附。在建立過程中如果家長的態度沒有完全的接納,或是無法給予孩子安全感,那麼孩子的依附類型有可能會是不安全型依附,對於家的信任感不足。

有一份研究指出,6歲以前家長其中一方缺席的人,未成年懷孕〈無論男或女〉的機率是6歲以前家長沒有缺席的人的6~7倍。所以無論是生活上的指引、陪伴還是信任感以及安全感的培養,家長雙方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鼓勵各位爸爸們不管是哪個階段,都盡量陪伴孩子的出生與長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肯肯小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