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吳淑娟 (醫起育兒網)

 

 

2018年國健署將親子共讀納入母嬰親善醫院評鑑的衛教項目之一,不過因是第一年,暫時列為加分題。聽到評鑑,可能不只醫護人員皺眉頭,不少行業也是經常因需要被「評鑑」,每隔幾年就大忙亂一陣。難免有人會起疑,為了符合評鑑而講「盡早唸故事書給寶寶聽」? 這樣有用嗎?家長買單嗎?

然而,從2014年開始,整個宜蘭縣的新生兒,在醫院出生後要被帶回家時,透過一對一的嬰兒室出院衛教時間,美麗的護理師阿姨會用一本小童書,將盡早唸故事書給寶寶聽的觀念和方法說明給家長聽,而這本小書就是宜蘭縣政府送給新生兒家庭的出生禮物。嬰兒室護理師忙碌的工作中,還有時間和意協助推廣早期親子共讀嗎?

然而,護理師們的回饋是,對寶寶好的東西,我們出院衛教時順便講,不會多花很多時間,而且家長們都蠻認同這個衛教觀念,也讓我們感覺到醫病關係變得更好!在宜蘭,母嬰親善醫院中推廣親子共讀,早已是無價的加分題了!

在一次健兒門診中,兩個月的寶寶聽到醫師衛教的聲音,專注的直視著醫師。

醫師問:「你們在家裡有開始唸故事書給寶寶聽吧!」

爸爸家長很得意地說:「我們家是我負責唸故事書給寶寶聽, 他很喜歡聽呢!」

一旁的媽咪猛點頭,笑容溢出整個幸福感~

不少家長聽到新生兒期就可以開始聽故事,都覺得驚訝:「小寶寶會聽嗎?」

但是,既然從寶寶還在肚子裡時,爸媽就經常對著肚子講話說說外面的世界,新生兒出生後為何不能聽好聽的故事呢?

門診的爸爸家長將在家講故事書的影片傳過來,看,爸爸用溫柔愉悅的聲音說著自編的故事,才2個半月的寶寶聽得好高興。常有家長懷疑和小寶寶如何共讀?抱著寶寶,天馬行空講話,大人愛講孩子愛聽,一起享受因一本小書、一段故事帶來的愉悅時光,這就是共讀了。

剛出生的寶寶因各種生理心理的需求,經常會哭鬧不安,這時媽咪朗讀的聲音可以安撫寶寶,也可以安撫媽咪自己疲累的情緒。滿月後寶寶白天醒著的時間會慢慢變多,吃完奶還不想睡時,非常喜歡聽大人講話的聲音。這時一本童書正可以提供家長很豐富的語言素材。

請養成每天花個510分鐘唸書給寶寶聽的習慣,唸故事書可以增加家長對寶寶講話時的詞彙和用語,提供寶寶腦部發展很好的刺激來源。唸故事時,請用溫柔愉悅的聲音,並經常撫摸和親吻寶寶,讓寶寶將「聽故事」和「被擁抱的安全感」連結。可以將童書放在床邊,讓寶寶對「書」有自然的熟悉感。

 

 

念故事書能促進大腦發展的原因,原來是

美國兒科醫師Dr. John S. Hutton醫生及其同事近年發表了一項新研究,他們藉由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觀察到幼兒在聽讀故事時,其大腦的真實活動狀態。

研究團隊招募了1935歲健康的學齡前兒童,這些孩童有37%來自低收入家庭。研究的進行方式是讓孩童聽一段適齡的故事,同時對其大腦進行功能性核磁共振掃描。然後,比對負責發展語言和理解故事的大腦區域活動。

 

結果發現,家庭閱讀環境較豐富的孩童,其大腦負責語義處理的部分更加活躍。這一區域是在幫助我們從語言中分析意義,對於發展語言、文字乃至自主閱讀都極其關鍵。研究中的家庭閱讀環境指標包括,親子共讀頻率、家中書籍數量、以及書籍種類的豐富程度

研究中還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雖然孩童只是聽故事,但孩童腦部與圖像有關的視覺區域也被活化,似乎孩童在”聽”故事時,同時能夠「看到故事」。這種功能稱之為心理意象(mental imagery),這個功能很重要,當孩子們從閱讀圖畫書在進展到文字書時,他們必須想像文字背後發生的故事,才能幫助自己理解文章的涵義。這也肯定了想像力的無價角色。

 

不論貧富,有豐富的閱讀環境,就能在家活化孩童腦部發展

另一個重要的結論是,孩童腦部活化的程度,與家庭收入如何,或是父母親有無額外教導孩子認知技巧(例如認識數字形狀)等並無相關,但與豐富的家庭閱讀環境有正相關。

也就是,不論富有或貧窮,不論家長有沒有能力特意教導孩子認知,只要家長願意幫孩子建構豐富的閱讀環境,包括常常唸故事書給孩子聽,家中經常有童書,選擇不同內容的圖畫書唸給孩子聽,就能夠刺激孩子腦部神經細胞的發展,且讓大腦內不同功能區域有較多的連結,如此就能幫助孩子未來的閱讀能力與學習能力。這點,對許多低社經地位的家庭,意義更為重。

 

早期認知發展落後,可能影響日後學習表現

2016年衛福部國健署出版的台灣健康不平等報告書中指出,孩童出生的第1年是其神經發展的關鍵時期,為兒童日後的認知能力奠定基礎,如果兒童的早期認知發展落後,他們在日後的教育階段有可能進一步落後。

證據顯示,早期認知能力發展與之後的學業成就、收入和健康具高度相關。就資源分配而言,已知台灣家庭條件在財富、生活條件、教育程度、支持性的家族及社區網絡、社會資本及教養技巧等方面有所不均,並會影響至下一個世代。

 

調查報告顯示,台灣母親的教育程度和是否經常唸書給三歲的孩童聽有顯著落差。教育程度大專以上的母親唸書給孩童聽的比例是小學教育程度母親的5倍;國中學歷母親的3.4倍,以及高中學歷母親的1.8倍。這可以部分歸因於較高學歷的父母較有能力唸書給孩子聽,也更相信引發孩童對故事和文字世界的興趣,具有其價值。

 

由國家來為每個孩子建構豐富的家庭閱讀環境

然而,教育程度較低的家長,因種種原因還沒有開始和孩子進行親子共讀,孩子的機會在哪裡?如果有一個國家政策,讓每個孩子都能從新生兒時就開始在嬰兒室領到一本書,接續每次健兒門診,除了有健康的疫苗之外,也能領到一本適齡童書當作心靈疫苗,再透過兒科醫療人員將親子共讀的觀念和方式指導給家長,不僅可以為孩子累積家中的童書,也能提升家庭共讀頻率。

 

原來家長不用花錢花時間送孩子出門去上腦部開發的課程,只要家長常常抱著孩子窩在家中沙發椅上一起進行「對話式共讀」,就是在幫孩子上全腦開發課程了!

 

「親子共讀」已知是一個能促進孩童語言發展以及認知能力的親子活動,亦和日後孩子的理解能力也有正相關。而陪伴幼兒閱讀圖畫書如何促進孩童腦部發展呢?透過近幾年蓬勃發展的腦科學造影技術,學者們逐漸解開這個謎題。

 

2010年,日本學者找了15對親子,來進行「共讀與幼兒前額葉腦部活動性」的研究。這些幼童年齡只有1830個月之間(平均年齡23個月大),分別是7個男孩、8個女孩,研究方式分成兩種情境進行,第一種情境讓媽媽和孩子一起看一本圖畫書,第二種情境則是將同一本圖畫書先製作成影片,配有清楚的旁白,讓親子一起觀看。

 

幼童腦部活動性的測量是使用一種儀器,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NIRS) ,近紅外光分析儀。這種儀器附有一頂內有探測貼片的帽子,讓受試者在進行研究測驗時戴著。它的原理是透過探測貼片可以偵測到腦部運作時,例如閱讀,腦內的氧化血紅素(xy-Hb)、去氧化血紅素(deoxy-Hb)及總血紅素(total-Hb)等變化程度,來建構腦部活動的狀況,再經由電腦軟體轉換成數據。基本上數據越高表示腦部耗氧量高,代表腦部活動性也越高。這種儀器安全又方便,很適合嬰幼兒的研究。

 

日本學者讓這15位幼兒在進行二種不同的閱讀情境時都戴著NIRS的帽子,以紀錄孩童前額葉腦部的活動性。同時也紀錄母親和孩子在這兩種情境下,親子間語言及非語言的互動,例如母親說出的詞彙量,提出問題或是引導孩子一起閱讀或觀看故事影片的技巧,還有母親如何回應孩子等等。

研究結果發現,親子一起看圖畫書時,幼童左右兩側前額葉NIRS測量到的活動性比看故事影片還要強。行為觀察的結果也是一起看圖畫書時,親子互動間語言和肢體語言的質與量都比看故事影片還要多。學者將這兩種情境的資料做相關性分析,發現若母親對故事內容的「闡述說明」和「提問」這兩種技巧越好,孩子右前額葉活動性越高;而母親使用「聚焦」、「補充說明」、「提問」和「回饋」等技巧越多,則和孩子左前額葉活動性有關。孩童的口語參與度則可以刺激自己兩側前額葉的活動性。

 

前額葉是處理人類認知功能的重要區域,包括執行功能,注意力,記憶,社會情緒發展,以及語言分析等。已有不少研究指出,腦部某區域活動性強代表此部分的功能也較好。一篇以腦波訊號連續追蹤孩童13歲間的前額葉發展的論文,配合語言量表和認知發展量表的分數,發現若孩童前額葉腦波偵測數據較高,其語言和認知的發展較好,同時也有較好的自制力和移轉性注意力。

對應到日本的這篇研究,學者認為,母親陪伴孩童共讀圖畫書的互動方式,可以刺激孩童前額葉的活動性,進而促進孩童認知、學習以及語言能力的發展,這種刺激腦部活動性的方式是看故事影片無法比擬的。

 

從這個研究中還可發現,在陪伴幼兒共讀時,母親使用不同的技巧對幼兒腦部的刺激也不同。前額葉中與語言發展較相關的是在左側,負責語意的分析,文法結構,以及理解,而右前額葉則是處理非語言的聲音。

 

從研究結果可看出,若母親能多用「對話式共讀」的技巧來互動,例如多提問,多回饋孩子共讀時的反應,以及對書中圖文多補充延伸說明的話,可以促進左前額葉的活動性。同時共讀時母親也可以多鼓勵孩子參與討論,透過讓孩子思考和口語表達一樣可以增強孩子前額葉的活動性。

 

哇,這篇研究的結果,原來可以讓家長不用花錢花時間送孩子出門去上腦部開發的課程,只要家長常常抱著孩子窩在家中沙發椅上一起進行「對話式共讀」,就是在幫孩子上全腦開發課程了!

此外,這個研究還有一個重要的發現—透過腦部造影說明一個事實,與大人的豐富互動才是促進幼童腦部發展的重要元素。當年這個研究結果發表時,智慧型手機尚在起步中,很快的這幾年3C產品已大舉入侵進入家庭中,廠商更開發出所謂「益智遊戲」或「教育課程」等媒體產品供家長「使用」,在這個e化的時代, 嬰幼兒的家長們知道要怎麼做了嗎?

資料來源: Ohgi S, Loo KK, and Mizuike C, Frontal brain activation in young children during picture book reading with their mothers. Acta Paediatr. 2010 February; 99(2): 225–22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肯肯小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